庐州面塑便是面塑中独具特色的技艺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暑假期间,皖江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传承面塑匠心技艺,标注庐州非遗坐标”主题,深入合肥的面塑传承工坊、社区和文博场馆,探寻庐州面塑的传承与发展,以青年力量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工坊指尖藏巧技——触摸面塑技艺的“魂”与“韵”
在合肥庐阳杨氏面塑工作室,市级非遗传承人杨俊生老先生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庐州面塑的技艺,只见他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面团间,指尖轻挑慢捻,普通面团瞬间有了眉眼流转的神采。杨老一边演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手法,一边自信地介绍:“这可是咱庐州面塑代代相传的宝贝,靠着这套手法,咱的面塑才有独特的韵味。北方面塑重写实,咱庐州面塑讲究的是气韵,人物的衣袂得有风动的姿态,眼神里也得有故事。”工作室陈列架上,有憨态可掬的生肖面塑,也有以合肥著名历史人物包公为原型的面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动漫角色“大耳朵图图”面塑,卡通形象与面塑的夸张简洁的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紧紧围绕角色特点进行塑造,遵循“一步定形”的规范。小小的架子上却见证了庐州面塑从明清扎根风俗文化到如今融合潮流IP的发展历程。杨老“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的匠心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其实是手艺人将岁月沉淀的感悟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展开剩余73%市井民巷烟火记——打捞非遗民俗的“根”与“脉”
市井民巷之中,非遗民俗的根脉浸润着生活烟火气。在社区采访中张奶奶回忆说:“以前婚嫁,嫁妆里必有‘龙凤呈祥’面塑,龙鳞用红曲米染色,凤羽加栀子花粉,香得很!”还有居民讲起端午龙舟面塑、中秋玉兔面塑的模样。不过,在采访中,老人们也流露出担忧。王大爷感慨:“现在人对这些传统面塑兴趣不大,以前庙会摊前围满孩子的热闹场景,现在是很难见到喽。”谈及原因,老人们表示,面塑这个技术没有什么难点,各家各户照着模样捏也能像那么回事,不是什么稀罕物件;还有现在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机器开模,3D打印,这效率可是手工远远赶不上的。但当队员提到面塑的可食用性时,老人们眼前一亮,纷纷围绕题材、工艺、地方文化等方面建言献策。队员们认真记录,希望能为面塑传承找到新思路。
馆藏文物古今谈——追溯历史余韵的“源”与“流”
馆藏文物之内,历史文脉的源流在时光中静静流淌。合肥市博物馆藏的清末民初面塑模具与民国“和合二仙”面塑,依旧泛着岁月的光泽,这些静默的文物,恰是地方志中“庐州面塑重写实、尚自然”记载的生动注脚,默默诉说着这门技艺的传承脉络。博物馆等相关部门也通过多维举措助力传承,如:策划相关主题展,让非遗文化走进观众,使观众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举办公益体验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公众亲身体验捏塑乐趣;以专辑和影像形式电子化记录技艺,留存珍贵资料,以实际行动探索发展新路径。
青春蓄力开新局——开拓非遗传承的“新”与“路”
青春接力之际,非遗传承的新路在实践中徐徐铺展。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习得面塑技艺,更读懂了面团里的文化密码——那是民俗的印记,是匠心的传承。受杨俊生老先生面塑启发,团队计划从三方面尝试创新:一是挖掘“可食可赏”特性,结合节庆饮食打造特色文化,让面塑回归生活场景;二是深化文化融合,将本土故事、IP形象融入创作,开发文创产品,用技艺承载文化,扩大传播范围;三是简化操作流程,优化体验设计,使技艺走出工作室,走进人们的生活。正如杨俊生老先生所说:“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更多人怀揣热爱参与其中。”
一双巧手,一团白面,捏出百态气象;一群匠心,一脉传承,塑就万象乾坤。今后队员们表示要从思想上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主动看到传统技艺中历久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为庐州面塑在新时代标注新坐标,助力这一非遗文化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彭雨欣 )
发布于:安徽省众和配资-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江西股票配资-股票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