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城”到“首尔”:韩国去汉化闹剧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困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豆包编辑|豆包
《——【・前言・】——》
不少人觉得韩国改“汉城”为“首尔”,是场漂亮的去中国化胜仗——名字换了,好像就跟中华文化彻底切割。可真翻遍这些年的折腾事才知道,这场持续半世纪的文化剥离,没让韩国摆脱汉字影子,反倒把自己逼进了读不懂历史、办不成家事、申遗卡脖子的死胡同。如今的韩国,一边为当年的冲动补窟窿,一边拼命捡回被自己扔了的汉字,这出戏,比你想得还荒唐。
一、改名不是一时热,是半个世纪的“去汉”死磕
没人觉得2004年李明博拍板改名是临时起意,这其实是韩国从建国就没松过的执念。
1948年韩国刚立住脚,第一任总统李承晚就喊“文化独立”。那时候的韩国,街头招牌是汉字,官府公文是汉字,连老百姓祭祖的牌位都刻着汉字——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中国痕迹”,必须刮干净。
可真要动汉字,没那么容易。1950年代,韩国政府试过一刀切废汉字,结果公务员写的公文全是韩文,同音字堆在一起,“给教育厅拨款”和“给警察局拨款”都分不清。没办法,只能先搁着。
到1970年,朴正熙政府又来劲了。这次更狠,直接规定小学课本里一个汉字不许有,中学课本汉字占比超不过10%。街头的汉字招牌要么涂掉,要么换韩文,连传了几百年的老店字号都得改。当时韩国媒体喊得震天响:“甩了汉字,才算真韩国人!”
可改来改去,中国这边还叫“汉城”。1992年中韩建交后,麻烦更明显——中国游客到韩国,瞅着“Seoul”路标问“汉城在哪”;韩国企业来中国,名片印着“汉城总部”,中国人以为是俩地方。
这下韩国政府急了。2004年,时任汉城市长的李明博牵头搞“改名运动”:先在国内征名字,挑中“首尔”(韩语里“首都”的意思);再专门派代表团来中国,要求中方官方媒体、地图、教材全改“首尔”。当时韩国媒体得意得很:“这是韩国文化独立的里程碑!”
他们以为改个名,就能断了和中华文化的根。可没料到,名字好改,几百年的文化脉,没那么好断。
二、改完名的麻烦:历史书成天书,办丧事都闹笑话
韩国人没算到,“去汉”的代价会这么沉。头一个扛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历史。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里,藏着30多万册古代典籍,从《三国史记》到《朝鲜王朝实录》,全是汉字写的。2004年改名后,韩国年轻人翻开这些书,跟看外星文似的——别说懂意思,连字都认不全。
历史系学生最惨。想研究朝鲜王朝的制度,得先去中国留学学汉字;想解读古代税收档案,得请中国学者来翻译。首尔大学有个教授吐槽:“我们现在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比中国学者还费劲。人家拿古籍直接读,我们得先查字典,查完字典还不一定懂。”
不光研究历史,连修文物都能吵翻。2010年,韩国政府要修光华门——这是朝鲜王朝的正门,跟中国天安门一个分量。修到匾额时,争议来了:写汉字“光华门”,还是韩文“광화문”?
支持写韩文的喊:“这是韩国的门,就得用韩国字!”支持写汉字的反驳:“当年建门就用的汉字,改了就是瞎改历史!”两边吵了大半年,最后政府拍板:还得是汉字。理由实在:“文物得守原样,不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认。”
更尴尬的在日常生活里。韩国人办红白事,有个老规矩:送礼的信封上得写自己名字和祝福语,用汉字才显尊重。可现在的年轻人,连自己名字的汉字怎么写都不会。有个韩国网友晒过婚礼照片:信封上全是韩文,“金敏雅”和“金旼雅”写混了,新人到最后都不知道谁送了礼,只能把红包堆一起瞎猜。
最让韩国头疼的是申遗。这些年韩国总想着把中医、端午、拔河这些沾中华文化的东西拿去申遗,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硬规矩:得拿得出连续传承的证据。证据在哪?就在那些汉字古籍里。
2015年,韩国想申遗“儒教文化圈祭礼”,拿出来的全是现代韩文翻译版,没一本原始汉字典籍。联合国专家直接打回:“没原始文献,怎么证明是你们的传统?”韩国只能灰溜溜回来,再请中国学者帮忙解读古籍——你说这算哪门子事?
三、中国越稳,韩国越急着捡回汉字
韩国人真正悔过来,是从中国经济起来开始的。
2000年以后,中国成了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三星、现代、LG想进中国市场,发现员工不会中文根本玩不转——跟中国经销商谈生意,合同里的专业术语用韩文翻译能出错;给中国消费者做广告,连“品牌理念”都讲不清楚。
三星先慌了。2006年,三星集团定规矩:所有高管必须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不然升不了职;新招人,会中文的优先。当时三星招聘启事里写着:“汉字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接着韩国政府也改口了。2005年,韩国教育部突然宣布:小学课本要恢复180个基础汉字教学;公务员写公文,涉及姓名、地名、法律条文的,必须用汉字标注——怕的就是同音字搞混,出纰漏担责任。
老百姓的反应更实在。首尔的汉语培训班,2008到2018十年间多了300多家。有个培训机构老板说:“现在家长送孩子学汉字,比学英语还积极。因为他们知道,以后跟中国做生意,会汉字就能多赚点。”
2020年,韩国民间搞了场“恢复汉字教育”的请愿,20多万人签名。请愿书里写:“我们的孩子连祖宗牌位都认不全,连古代家训都看不懂,这不是文化断层是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韩国街头,汉字又慢慢回来了。明洞商场里,“乐天百货”的汉字招牌比韩文还大;景福宫门票上,除了韩文,特意印了汉字;就连韩国纸币上,都悄悄加了汉字标注——比如1000韩元上的“退溪李滉”,汉字写得清清楚楚。
当年喊着“甩汉字”的韩国,现在把汉字当“香饽饽”。不是他们变了,是中国的实力变了——当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文成了国际通用语言,韩国人才明白:文化不是想断就能断的,跟强者切割,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四、文化自信从不是“断根”,韩国的教训该醒醒
韩国这场“去汉”闹剧,最讽刺的是:他们想靠改名、废汉字证明“文化独立”,结果反倒露了文化焦虑的底。
其实真的文化自信,从不是跟过去断根。中国从没逼哪个国家用汉字,可日本常用汉字还留着2136个,新加坡把汉字当官方文字,这些国家没觉得用汉字就丢了自己的文化。
再看韩国,为了“去汉”,把自己的历史弄成“天书”,把日常生活弄成“笑话”,最后还得乖乖回头学汉字。这就像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独立,把家里老祖宗的族谱烧了,结果想认祖的时候,连自己是谁、从哪来都不知道了。
现在的韩国,还在为当年的冲动补窟窿。历史系学生得额外花时间学汉字,家长得花大价钱给孩子报汉语班,企业得花钱请中国学者解读古籍。有个韩国历史学家算过账:这些年因为“去汉”赔进去的钱,至少超10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从不是改个名就能断的。汉字装着的,是东亚几千年的文化共识——从天文历法到伦理道德,从科技发明到文学艺术,这些早融进韩国的文化基因里。就算改了“汉城”的名,韩国人过的春节、吃的泡菜、练的跆拳道,哪样没中华文化的影子?
韩国的教训,其实给不少国家提了醒:文化不是用来切割的,是用来交流的;自信不是用来标榜的,是用来沉淀的。当年韩国要是不那么急着“去汉”,好好琢磨汉字里的文化智慧,现在也不会陷进这困局。
如今,韩国街头又飘起汉字招牌,教室里又响起汉字朗读声。这不是妥协,是现实——当中国越来越稳,当中华文化越来越有分量,谁也绕不开这座连过去和未来的桥。
参考资料
《韩国汉字教育的现状与展望》,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2021年
《从“汉城”到“首尔”:韩国首都改名背后的文化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2018年
《韩国古籍保护现状报告》,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2020年
《中韩建交30年:文化交流的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
《韩国民间“恢复汉字教育”请愿运动分析》,韩国《中央日报》,2020年
《韩国申遗失败案例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2016年
《三星集团人才培养战略白皮书》,三星集团人力资源部,2008年
众和配资-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江西股票配资-股票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